开道的意思_开导的意思

七棒、九棒 、十三棒,旧时敲锣还真讲究,乱不得!

今天的社会 ,锣只是一种民族打击乐器,“锣鼓喧天”是经常出现在喜庆场合的情景。但是在中国古代社会,锣就担负着更加复杂的使命。

古代军队打仗 ,一般规则是擂鼓前进、鸣金收兵,“金 ”就是锣,听到鼓声 ,军队就要全力前进,听到锣声就要有序撤退 。在战场上,锣是一种信号传递的媒介。在一些佛教、道教的法事活动里 ,锣又是一种被赋予了神秘力量的宗教法器。

古代社会等级森严 、礼法素然,官员出行讲究仪仗排场,除过旗牌车马 ,最典型的就是“鸣锣开道”是必不可少的 。

郑板桥在担任知县的时候 ,为了精简事务,也可能出于节省费用且不扰民,在出行或者巡查的时候 ,取消了旗牌仪仗和鸣锣开道,只让一个小吏打一盏写着“板桥”二字的灯笼作为身份标识。

然而,郑板桥节约民脂民膏、反对形式主义的做法并未获得当时的主流社会的认可 ,就连他最好的朋友郑方坤都写信数落他“嵌奇历落,于州县之席,实不相宜 ” ,含蓄批评郑板桥标新立异,既不懂规矩,又不合时宜。自己的好友都无法认可 ,可见鸣锣开道作为一种习以为常、司空见惯的规则,在当时多么深入人心 。

用于官员威仪排场的锣,当然也是不能乱敲的。平民百姓出行 ,哪怕是富甲一方的富豪 ,或者是曾经权倾朝野的致仕官员,是坚决不能鸣锣开道的,鸣锣开道的只能是在职的朝廷命官 ,或者皇亲国戚。

鸣锣开道最大的意义就是让行进队伍附近最大范围的人听到锣声,从而提前回避 。所以就有了“多少响”锣的说法。鸣锣多少,也就是“咣咣咣……”每一波连着敲多少声 ,根据官员的品级 、职务不同而有严格规定。这既是一种权势、地位的宣示,也便于听到锣声的人判断出行者的身份 。

州县官员一般是三响或七响,俗称三棒锣或七棒锣 ,其含义就如同人声大喊“快让开 ”或者“军民人等齐闪开” 。关于七棒锣还有一个解释就是“君子不重则不威”。

府道一级的官员,锣声则为九响,其含义是“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 ”。拥有节制武将职权的更高级官员出行 ,就要鸣十一棒锣,意思是“文武官员军民人等齐闪开” 。

总督以上的官员,因为已经官至极品 ,所以出行的锣声就是十三响。十三响是最高层次的礼节 ,代表着最大的恩宠和最高的礼遇。

这些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民俗文化,虽然很值得研究和品味,但是时代在进步 ,那些将人划为三六九等,区别对待以便统治阶级压迫奴役的制度,早已被历史的车轮碾压成尘、灰飞烟灭 。

(观点与视角原创作品 ,欢迎关注本自媒体号并参与互动;文中配图均来自网络,若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)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相关推荐